您正在访问亚汇网香港分站,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

人民币“七连阴”为汇改创造新契机?

文 / 尚桑 2011-12-09 11:51:37 来源:亚汇网

  12月9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6.3352,较上一交易日(6.3319)下调33个基点。国际汇市,昨日从欧央行行长德拉吉的话语中可以看出,欧央行目前的政策重心放在让在让银行业恢复放贷,缓解市场紧张状况,而非增加收购政府债券,这令市场大失所望,欧元全线下挫,美元指数受避险买盘推动走高,从而令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温和下挫,不过总的来说人民币汇率仍维持区间整理走势,今日关注欧盟峰会结果的公布。即期外汇,人民币对美元早盘继续呈现走低状态。

  中国11月份PPI同比上升2.7%;中国11月份CPI较上年同期上升4.2%。此前市场普遍预计中国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将降至4.4%,环比涨幅则将更大幅度地降至-0.1%;此外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涨幅亦将大幅回落至3.3%,上月为5.0%。分析人士认为,此前推高CPI的主要因素--食品价格继续延续小幅下行态势,预计11月食品价格环比将有所下降,同时考虑到11月份CPI翘尾因素相比10月份继续大幅回落,预计四季度CPI同比将呈现加速回落态势。

  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价已累计升值3.5%,但由于中国经济放缓及热钱出走等疑虑,人民币汇率出现贬值信号,截至周四,人民币兑美元盘中已连续第七个交易日触及跌停价位。

  对此中国央行(PBOC)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表示,当前人民币汇率已接近均衡点,近期一些西方国家再度高调呼吁人民币大幅升值,这种呼声带有更加明显的政治意图。李稻葵分析指出,人民币汇率已接近均衡的原因在于中国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外贸余额已逐步走向平衡,顺差已从2007年占GDP的7.5%降至今年预计的2%以下,经常帐顺差也从2007年的10%左右降至今年的3%左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于12月12日到14日召开,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调将会以"稳"为主。2010年提出2011年"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明年经济基调将会延续今年的基调,"稳"字当头。不过,"稳"字头顶是一把刀,这是因为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都并不是特别明朗。国内外经济形势都不乐观,所以大经济基调需要谨慎。国外经济迷惘尚需要观察,而国内经济却要防止经济大幅下滑和物价反弹的可能。在此背景之下,中央经济基调不适合过度求变,将是求"稳"为主。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11年12月9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3352元,1欧元对人民币8.4521元,100日元对人民币8.1529元,1港元对人民币0.81459元,1英镑对人民币9.9048元,1澳大利亚元对人民币6.4438元,1加拿大元对人民币6.1925元,人民币1元对0.49641林吉特,人民币1元对4.9508俄罗斯卢布。

  1、国际化速度过快?

  "近期人民币汇率接连下跌主要因为欧美经济和金融市场疲软,使得投资者回到2008年的资产持有方式,即增加现金或美元资产等'避险工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而人民币汇率异动正是与国际化过快密切相关,说明此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实际上是基于升值预期的投机需求,一旦金融市场出现恐慌情绪,投资者仍会选择持有美元资产。"

  孙立坚还表示,一年多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看,资本项目实际上已有开放之实际,敞口不断打开,境外资本撤离更为方便。

  近日,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就撰文指出,建立在升值预期上的人民币国际化近期遭受到挫折,这恰恰是人为推动货币国际化的结果,当前应暂停出台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政策。

  "近期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为了避免受到冲击,应该是加强资本管制。渐进的资本项目自由化,或者是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名的资本项目自由化,目前来看无论是国内条件还是国外条件都不成熟。"余永定如是表示。

  有分析人士也指出,人民币国际化的"泡沫"正在被挤出。虽然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大幅增多,但结算中绝大部分仍被用于进口支付而非出口;而进口支付人民币,一方面把本该付出去的外汇留在了国内,加大外汇储备增长压力,成为新形态的人民币热钱"流入",另一方面也有一些进口企业以人民币质押在境外借入外汇,使得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被人为夸大。

  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民银行在最新的货币政策报告中披露,第三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为5830亿元,比第二季度有所回落,这是自2009年6月中国启动相关试点以来该数据首次出现下降。

  孙立坚也指出,根据历史经验,货币国际化风险最小的路径选择应该是:先理顺国内价格市场化改革,再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继而推进金融市场开放,提高金融创新能力,最后把人民币推向国际舞台。

  "所以在目前国内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尚未完成的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各个步骤都应该先考虑条件是否成熟,不能一下子跳到最后一步。"孙立坚对本报记者说,"现在关键要理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同时更谨慎地考虑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当然,国际化也不能'走回头路'。"
 

  2、增加汇率弹性呼声再起

  中金公司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也称,近期资本流出增加,人民币贬值压力初露端倪,从一定意义上讲,现在是增加汇率弹性、增加双向波动的好时机。

  余永定提出了两套加速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方案。其一,利用当前外汇市场供求趋于平衡的机会,确立一套明确的、贯彻人民币汇率改革目标的人民币汇率浮动规则。其二,央行利用某一个适当的时机宣布停止干预外汇市场,让市场供求决定汇率。

  在他看来,根据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人民币汇率存在贬值压力的状态不大可能维持很长时间。同时,从当前中国进出口贸易状况来看,即便升值,升值幅度有限,应该是中国所完全能够承受的。

  在不少经济学家看来,人民币国际化大方向没有出错,可以借助此次市场波动情况加快对人民币汇率弹性机制的建立。

  相比于余永定提出的激进改革方案,渐进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显得更具可操作性。

  "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有两层意思: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和促进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分析师温彬表示,当前央行将人民币浮动空间限定在千分之五的范围之内。

  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称,从现在来讲,扩大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可以考虑将人民币汇率的浮动空间从千分之五适当放大。"放大到百分之二,也没什么大问题。"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汇率机制改革方面,贬值波动下增加汇率弹性一定比单边升值情况下调整更好,虽然会持续一段时间的波动加大,但之后会促使机构做多或者做空;而在资本项目开放方面,小步放宽也并非不可,比如加大企业走出去步伐等。"

  连平还指出,应更多地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改变过于钉住美元的被动局面,建议以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变化作为调整目标;还要考虑进一步扩大波动幅度,增强汇率弹性,建议尝试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从目前的千分之五扩大到百分之一。

  巴克莱资本近日发布的中国经济研究报告也指出,预计新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可能不久就会形成,这可为双向货币波动铺平道路、改进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和减缓外汇储备的积累。

  "这种变化将可能由当局涵盖人民币可兑换、使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将人民币包括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特别提款权(SDR)篮子中的更广泛的议程推动。然而,这种变化的助推力可能与最近的升值压力缓和有关。"报告写道。

  孙立坚说,是否进行汇率市场化主要取决于国内产业结构状况,即如果是由内需主导,则应该抓住时机进行汇率市场化;"但现在中国经济正在下行,政府主导投资遭遇瓶颈和后遗症,"他说,"一旦汇率放开,只要欧债危机挺过去,则此前大量救助美国和欧洲的资金会卷土重来,中国市场将重新遭遇巨大的流动性泛滥。"
 

  3、深化汇改契机?

  自2010年6月央行重启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一直处于单边升值通道之中,汇率弹性也明显缺乏。当前,人民币汇率出现贬值预期,是否已经到了把握双向波动机会,调整汇率政策的机会窗口?

  "人民币汇改真正实现自由浮动,还不太成熟。"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认为,资本流动不稳定的环境里面,贸然大幅度调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存在一定风险,可能会使汇率波动出现超预期变化,人民币过度地贬值或升值。

  但在此问题上也有不同的声音。

  在刘煜辉看来,这确实是一个进一步深化汇改的契机。因为,有弹性的汇率浮动机制不可能在一个单边市场中形成。人民币出现贬值预期有利于弹性汇率机制的形成。

  余永定也认为,应该把出现汇率的双向波动看作是加速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机会。

  而在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看来,当前中国的外汇市场尚处于发育的初期,当务之急是加大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与此同时,平衡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届时人民币汇率难题将迎刃而解。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

排行榜 日排行 | 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