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访问亚汇网香港分站,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

建立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 帮扶不是“到期就撤”

文 / 小亚 2025-11-18 14:31:05 来源:亚汇网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必须始终守住守牢。有返贫致贫风险不可怕,关键是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及时帮扶,把风险消除于萌芽状态,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

  脱贫群众和地区始终是党中央的牵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统筹建立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这是对过渡期结束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方向的明晰。

  截至2020年底,我国历史性打赢脱贫攻坚战,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之后,党中央设立了5年过渡期,经过接续奋斗,脱贫人口收入水平明显提高,脱贫地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十五五”时期是过渡期结束后的第一个5年,还要不要帮扶,怎样帮扶?

  《建议》给出的答案是,建立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这是因为,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仍有部分农民会遇到疾病、事故、灾害等困难,需要帮扶;一些欠发达地区发展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制约,需要扶持。过渡期结束后要对农村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实行分层分类帮扶,构筑更牢固的防止返贫致贫防线,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和发展差距。这不仅有利于兜牢民生底线、防范社会风险,也有利于挖掘内需潜力、增强经济韧性。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必须始终守住守牢。总结过渡期这5年的经验,其中一条是:以脱贫攻坚的办法推进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的办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前者意味着,把脱贫攻坚时期形成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借鉴移植到乡村振兴中;后者意味着,以乡村振兴的手段,激发农村内生动力,让农民走向全面发展。

  可见,过渡期结束并非万事大吉,帮扶不是“到期就撤”。其中蕴含的理念是,一以贯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久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慎终如始推动乡村全面进步。有返贫致贫风险不可怕,关键是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及时帮扶,把风险消除于萌芽状态,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要把常态化精准帮扶作为防止返贫致贫的根本举措,纳入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统筹实施。

  做到常态化精准帮扶,首先要提高监测精准性、有效性,即精准识别、动态进出。所谓精准识别,就是综合考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户家庭财产状况、刚性支出等情况,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成本变化,合理确定防止返贫致贫对象认定标准。所谓动态进出,就是针对防止返贫致贫对象和欠发达地区,符合帮扶条件的纳入进来,帮扶到位了就及时退出。

  常态化精准帮扶讲究实事求是。这意味着,要采取差异化举措,群众遇到什么困难就帮助解决什么困难。帮扶力度上,根据帮扶对象实际困难程度,实行分层梯度帮扶,困难大的帮扶力度也更大。帮扶方式上,主要是开发式帮扶和兜底性保障。前者主要针对有劳动能力的帮扶对象,通过强化产业、就业、健康、教育等,帮他们靠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则要通过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兜底,实现应保尽保,确保基本生活无忧。

  开发式帮扶是中国减贫脱贫的特色,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着力点。开发式帮扶更注重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自我奋斗的志气,从根本上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这不仅支撑防止返贫致贫,也支撑乡村全面振兴。要把开发式帮扶作为重中之重,强化产业、就业和发展能力提升,对具备条件的要扶起来靠自己走,避免大包大揽。各地要注意发挥当地优势,尊重经济规律,加强长期培育,防止大起大落,着力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

排行榜 日排行 | 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