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OPEC+政策落地:12月小幅增产,明年一季度暂停增产
  
	
11月4日原油市场核心聚焦OPEC+周日会议决议的后续影响。该组织八大成员国宣布,12月将继续小幅增产13.7万桶/日,与10月、11月增产幅度保持一致,但2026年1-3月将暂停增产节奏。这是OPEC+自今年4月启动增产以来首次中断增产计划,截至目前,该组织累计增产已达290万桶/日,占全球供应量的2.7%。
  
	
市场分析指出,此举是OPEC+在“保份额”与“稳油价”间的妥协:12月延续增产可满足沙特等国夺回市场份额的诉求,而明年一季度暂停增产则意在应对季节性需求下滑与过剩担忧。标普全球副总裁吉姆?布克哈德表示,该政策或使日均供应减少50万至150万桶,短期为油价提供支撑,但无法扭转结构性过剩格局。受此消息影响,11月4日零时,WTI原油报61.03美元/桶,涨0.08%;布伦特原油报64.75美元/桶,涨0.17%。
  
	
二、国内油价调整:上调预期确立,预计涨0.15-0.17元/升
  
	
11月4日国内油价调整进度条更新,新一轮调价窗口将于11月10日24时开启。截至当日,油价统计周期已过半(6个工作日),原油变动率达3.46%,预计上调165元/吨,折合汽油、柴油分别上涨0.15元/升至0.17元/升。
  
	
这一预期与国际油价反弹直接相关:尽管10月国内油价经历下半年第四次下跌,累计跌幅超0.5元/升,但过去两周国际油价反弹幅度覆盖前期跌幅。卓创资讯分析指出,OPEC+暂停增产预期与国内11月取暖备货需求回升,是推动油价变动率转正的核心因素。若后续国际油价维持60美元/桶以上,上调幅度或进一步扩大。
  
	
三、供需博弈加剧:美国产量韧性强,需求端隐忧难消
  
	
1.供应端:美国产量成过剩关键变量
  
	
OPEC+的宽松政策难以抵消非OPEC+产油国的供应压力。EIA数据显示,美国原油产量维持1360万桶/日的历史高位,10月31日当周石油钻井数虽降至414口(前值420口),但技术革新使页岩油开采成本降至50美元/桶,企业仍具生产动力。同时,印度石油公司高管明确表态“绝不会完全停止购买俄罗斯原油”,进一步加剧供应端竞争。
  
	
2.需求端:短期回暖难改季节性疲软
  
	
需求端呈现“短期回暖、长期承压”特征。高频数据显示,10月美国成品油总需求先降后升,但11月季节性下滑预期渐浓,欧洲炼厂开工率已从9月的85%降至78%。宏观层面,美联储鹰鸽分歧加剧经济前景担忧,美国政府停摆与欧洲债务问题进一步抑制需求预期,机构预测四季度全球原油需求仅104.5百万桶/日,较供应缺口达2.88百万桶/日。
  
	
四、机构多空对决:短期看反弹,中期偏空为主
  
	
11月4日主流机构观点呈现明显分歧,11份研报中2份看多、4份看空、5份中性:
  
	
看多阵营:正信期货、宝城期货认为,11月取暖备货带动需求回升,叠加OPEC+暂停增产与低库存支撑,WTI原油有望站稳60美元/桶,国内原油期货或震荡偏强;
  
	
看空阵营:方正中期、中信期货等指出,供应持续增加与需求淡季来临形成“供增需减”格局,地缘溢价不足,油价仍存下跌空间;
  
	
中性阵营:广发期货等强调,短期成品油利润修复提供支撑,但累库预期抑制上行空间,布油或维持60-68美元/桶区间震荡。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能源署(EIA)持长期看空立场,其《短期能源展望》预测,全球库存将持续上升至2026年,布伦特原油2025年四季度均价或降至62美元/桶,2026年进一步跌至52美元/桶。
  
	
五、地缘与数据前瞻:制裁传闻与库存数据成焦点
  
	
11月4日市场同时关注两大潜在变量:一是地缘局势,美媒此前称特朗普政府计划攻击委内瑞拉,虽遭特朗普否认,但乌克兰敦促美国加强对俄制裁的表态仍引发市场警惕;二是库存数据,本周三将公布美国EIA原油库存报告,若延续累库趋势,将强化过剩预期,压制油价反弹动能。
  
	
(亚汇网编辑:章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