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便拿起一件商品,都有“made in china”的字样,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洲、北美等西方经济坍塌,“中国制造”趁机渗透入地球居民生活的细枝末叶。
近10年来,中国几乎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中国制造”同时也酿造了大宗商品的“超级周期”,制造业自然离不开原材料。
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一旦“中国制造”熄火,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大宗商品旺盛的需求必将大打折扣,紧接着是商品价格不断暴跌......
衡量中国制造业状况的权威数据——财新制造业PMI(Markit公司统计、中国财新传媒冠名)昨揭晓,中国7月财新制造业PMI终值降至47.8,为2013年7月以来最低位,且连续五个月处于荣枯线下方。
一个对“中国制造”十分不利的数据,同时也是反映了“中国制造”现状的数据,低于50的结果就意味着萎缩,连续5个月的萎缩,“made in china”风光不再。
同住地球村,中国终究没能逃脱全球经济洪流的冲击。欧洲仍深陷债务危机的泥潭;美国虽结束了印钞,加息时间却一拖再拖;资源出口导向型的国家更是水深火热,澳洲、新西兰、加拿大深受铁矿石、乳制品和石油价格暴跌的困扰。
“中国制造”尚未熄火,也不会熄火,只不过火力不再那么猛烈。当全球经济寒流吹过,“中国制造”这团熊熊的火苗自然会受到波及。但就是这么一个“火力受损”,引来了大宗商品抛售狂潮。
权威数据显示,追踪19种商品表现的汤森路透/核心商品CRB指数触及2003年来最低水准;布伦特油价自1月份以来首次跌破50美元/桶并进入熊市;金价逼近5年低点,铜价抵达熊市边缘;其它基本金属和贵金属也走低。
与大宗商品有着“血缘关系”的商品货币澳元、纽元、加元跟着遭殃,三大商品货币悉数游走在六年低位的边缘,其中加元受伤最深,原油价格的低迷表现,令加拿大央行进入降息周期。
由此可见,商品家族对“中国制造”有着极强的依赖性,近期中国股市崩盘恐怕早就令人惊出一身冷汗,疲软的制造业数据更是直接将大宗商品拖入“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