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蔡崇信与马云首次见面,当时阿里巴巴只有一个上线刚刚几个月的网站alibaba.com,是中国推出的首家互联网英文网站,马云甚至还没有成立自己的公司。而蔡崇信在之前四年,是瑞典投资公司Investor AB的高管,年薪70万美元。但是,当他与马云结识之后,主动提出加盟阿里巴巴。
蔡崇信与马云都是1964年出生,除此之外,两人从家世、学历到个性,几乎没有一样相同,甚至是南辕北辙。马云开朗活跃,擅长演讲,有独特的个人魅力;而蔡崇信安静低调不多言,人很随和。两人一动一静,一外一内,是成就今日阿里巴巴庞大帝国的最佳拍档。
1999年6月,马云对蔡崇信说,“崇信,请帮我组建公司吧。”于是,蔡崇信加入阿里巴巴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这家公司标准化、制度化。如果以现在资本市场的标准看待,当时的阿里巴巴恐怕只能用“一片荒芜”来形容,别说没有制度、标准,就连最简单的公司登记都没有。蔡崇信到了之后,把阿里巴巴的员工集合在一起,在湖畔花园炎热的夏夜,挥着汗水对着白板和第一批员工讲股份讲权益,接着又帮“十八罗汉”拟出十八份完全符合国际惯例的股份合同。
如果没有蔡崇信的加入,阿里巴巴会是一个家族企业,会一直以感情、理想和义气去维持团队。蔡崇信的到来,将阿里巴巴真正做成了公司,并以正式合同的形式,将最初十八罗汉团队的利益绑到了一起。从那一刻开始,阿里巴巴这家“公司”,才有了粗略的雏形。
蔡崇信加入阿里巴巴之后做的第二件事就是为阿里巴巴带来了高盛牵头的50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进而有机会进入孙正义的视野,为后来获得更多的投资创造了条件。
2000年,当时正值网络泡沫,网络公司血流成河,不知倒了多少家,阿里巴巴的状况当然也好不到哪里去。此时,蔡崇信找上了日本软银的孙正义。
当时,蔡马二人前往日本软银在东京的办公室与孙正义谈判。投资银行出身的蔡崇信,深谙谈判出价之道,即使两人明知当时的阿里巴巴体质羸弱,根本没有多少谈判筹码,但一坐上谈判桌,马云即发挥独有的个人魅力,大谈阿里巴巴美丽前景,一旁的蔡崇信虽然不多话,却在关键时刻,对孙正义前两次的出价勇敢说“不”。
最后两人“完美搭配”,让孙正义点头答应拿出2000万美元,阿里巴巴也凭此躲过了互联网泡沫破灭带来的灭顶之灾。
软银的资金到位后没多久,美国科技股就因网络泡沫,从高点崩落,许多电子商务公司都在这波熊市中灭顶,惟独资金在手的阿里巴巴,有惊无险挺过这场世纪风暴。蔡崇信的运筹帷幄,当然得在功劳簿上记一大笔。
2004年和2005年,蔡崇信再度替阿里巴巴筹资8200万美元,且合并雅虎中国,这两次重要的翻身,不仅让阿里巴巴有充足的资源建构淘宝网,也因合并雅虎中国,坐稳今天中国第一大电子商务的宝座。
其中,蔡崇信2004年四处奔走找钱,第一个想到的地方就是他从小长大的台湾。经他牵线,中信辜家、富邦蔡家等好几家台湾企业家族,都私人掏钱参与增资。
蔡崇信的加入,首先是改变了阿里巴巴“三无团队”的性质,壮大了团队力量,更重要的是完成了阿里巴巴世界与资本世界之间的沟通。所以对于阿里巴巴的成功,除了马云,蔡崇信的作用比孙正义还要大,因为第一个500万,比后来的2000万、8000万,甚至10亿都更重要,所以说蔡崇信是阿里巴巴的“隐形英雄”。
蔡崇信是马云最感谢的四人之一,同样,马云也是蔡崇信非常欣赏的人,在《福布斯》杂志专访中,蔡崇信谈到:
“这家伙有能力将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是个有影响力的领导者。马云真的有能力做成一番事业。那就是最终说服我的原因。”
“马云最让人佩服的一点就是他是个包容的人。阿里巴巴有18位创始人,你有没有想过?本可以只要他一个人是创始人就行了。”
“马云作为公司的组成部分,他那么忙,那么投入,那么身体力行,每个人都不可能放慢前进的步伐。我们都有强烈的责任感,觉得慢下来就如同放弃自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