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0月10日电(记者 陈静)10日,复旦大学全球供应链研究中心团队正式发布《中国对外商品贸易及供应链波动指数》第二期报告(简称:报告)。根据报告,中国对美国、东盟、墨西哥、欧盟、金砖国家近两年基本保持贸易顺差。2025年1月-8月,中国对东盟、欧盟贸易顺差有所扩大。
2025年1月-8月,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贸易份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对东盟、欧盟、日本、加拿大出口份额占比呈现正增长。这种贸易份额的转变,体现出了贸易格局变化。
报告指出,中国对外贸易的多元化格局持续深化,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区域合作紧密程度不断提升,对新兴市场的贸易额也实现快速增长,贸易伙伴结构更趋均衡。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贸易环境与全球供应链格局面临深刻重构。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和制造业中心,其对外出口贸易的波动不仅关系到国内经济的平稳运行,也对全球产业链的调整产生深远影响。如何更加实时、精准地监测中国出口贸易与供应链的动态变化,成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决策者和学术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焦点。报告基于1200万条外贸和供应关系数据的量化研究,旨在更及时地反映中国对外贸易最新动态,为市场主体提供精准的趋势判断依据。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教授、复旦大学全球供应链研究中心主任吴肖乐介绍,团队综合运用贸易数据与供应关系数据,通过量化分析构建科学指数,该指数体系延续并强化了四个核心特点:多维性、科学性、灵活性和及时性。
为了更好地反映最新的商品贸易变化情况,本报告选取2023年9月至2025年8月,共计24个月份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数据库和中国海关)。
基于对9个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深入分析,本报告发现伙伴关系格局出现显著变化:金砖国家从“动荡型伙伴”转为“发展型伙伴”,体现了中国与新兴市场合作的持续深化;而墨西哥和加拿大则从“发展型伙伴”转为“动荡型伙伴”,直接反映了美国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关税政策的外溢效应。“平稳型伙伴”为韩国,这表明中国供应商与韩国购买商已形成较为稳定和长期的合作关系。这种深度合作模式,既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的顺畅衔接,也推动双边贸易在平稳态势中持续深化。
在贸易波动指数方面,报告揭示了多个关键发现,比如:东盟、澳大利亚、欧盟位列贸易波动指数前三;商品结构:第16类(机电)、第14类(珠宝贵金属)和第18类(光学医疗设备)波动增幅最大。其中出口总额首位的第16类商品,在东盟、金砖和欧盟市场的波动尤为明显,反映了增长驱动下的结构优化。报告指出,第16类、第17类(运输设备)、第18类这三类代表出口转型升级的产品,除第17类产品对金砖出口有所下降外,其余产品对欧盟、东盟、金砖出口均大幅增加,显示出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成效。
吴肖乐教授表示:“我们将持续完善指数体系,未来将深入细分行业和国别,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决策参考,使这一指数继续成为观察中国与全球经济互动的重要窗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