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表现与指数变动特征
2025年10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维持窄幅波动格局,全月收盘价在7.096-7.13区间内震荡,较9月末微幅升值0.05%。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延续强势表现,月均值达到97.32,较9月底升值0.9%,创下2023年4月以来新高。人民币中间价月内累计升值0.25%,于10月28日突破7.10关口至7.098,刷新年内最高点,彰显货币当局对汇率中枢的引导意图。
从外部环境看,美元指数在欧英日等主要货币集体走弱推动下震荡上行,月内最高触及104.2,全月升值0.8%,对人民币汇率形成阶段性压力。但中美经贸关系修复预期成为关键对冲因素——10月25-26日中美经贸团队在吉隆坡会谈达成多项共识,包括美方取消对华10%芬太尼关税、延长对等关税暂停期等实质性成果,市场风险偏好显着改善,推动人民币汇率在美元走强背景下保持韧性。
内部因素驱动机制
中间价调控机制发挥核心作用。通过逆周期因子调节,10月中间价持续引导汇率中枢下移,与市场价差维持在0.2%-0.3%的合理区间。据央行披露,逆周期因子在5-8月推动中间价升值后,9月短暂转向贬值调节以抑制结汇潮,10月再度回归升值轨道。这一动态调整与市场供求形成良性互动——9月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达517.6亿美元,净结汇率7.9%创2020年后新高,反映市场主体在人民币升破7.10后结汇需求集中释放。为避免“踩踏式升值”风险,货币当局通过中间价温和升值引导市场预期,同时国有大行在7.13、7.11、7.10、7.096等关键点位适度买入美元,调节外汇市场供求节奏。
CFETS指数突破97关口具有标志性意义。该指数覆盖24种货币篮子,10月持续运行在97以上水平,较年初提升2.1%,显示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有效升值。这一趋势得益于两方面因素:一是中国出口竞争力持续增强,9月货物贸易净结汇724亿美元创历史次高;二是主要非美货币如欧元、日元对美元贬值幅度超过人民币,推动人民币有效汇率升值。货币当局对一篮子货币升值的容忍度提升,成为中间价走强的重要支撑。
市场微观结构特征
外汇市场供求呈现“双向波动”特征。9月代客涉外收付款差额-30.9亿美元,主要受证券投资(-171.6亿美元)和直接投资(-41.2亿美元)拖累,但货物贸易项下顺差持续扩大至724亿美元。10月南向资金流出规模降至848.8亿元,为6月以来最低;外资持有境内债券规模连续5个月净减少,9月减少445.7亿元,反映跨境资本流动呈现“股债分化”态势。EPFR数据显示,外资10月对A股净流入规模较9月收窄,但人民币资产估值吸引力仍存。
二、11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展望:升值空间与风险因素
核心驱动因素分析
美元指数走势仍是关键变量。当前市场对美联储12月降息预期有所降温,但美国政府关门风险、劳动力市场数据波动等因素制约美元趋势性走强空间。预计11月美元指数将在102-105区间震荡,对人民币汇率的压制作用弱于10月。中美经贸关系稳定性提升构成积极因素——两国元首APEC峰会会晤后,双方在农产品贸易、出口管制等领域达成具体共识,短期内贸易摩擦升级风险降低,有利于市场情绪修复。
季节性因素将逐步显现。历史数据显示,人民币汇率在11-12月常呈现“年末升值”特征,主因企业结汇需求增加、外贸顺差回流等季节性因素推动。结合当前中间价调控策略,预计11月人民币汇率中枢将温和下移至7.08-7.12区间,全年有望收于7.0附近。
政策工具与市场调节
稳汇率政策组合将持续发力。中间价调控仍将是核心工具,通过逆周期因子动态调节实现汇率弹性与稳定的平衡。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框架将进一步完善,包括完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优化全口径跨境融资管理等措施。资本项目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协同推进——“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资本项目开放水平,建设自主可控的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较“十四五”规划“稳慎推进”基调更显积极,预示人民币在支付、融资、储备等功能将全面提升。
潜在风险与挑战
需关注三方面不确定性:一是美元指数超预期反弹风险,若美国通胀数据超预期或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可能引发避险资金回流美元资产;二是中美经贸关系反复风险,尽管10月达成阶段性共识,但关税政策调整仍存在变数;三是市场主体行为变化风险,若企业结汇意愿集中释放或外资流动突然转向,可能引发汇率超预期波动。
三、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资本项目开放新动向
“十五五”规划的战略部署
作为未来五年金融开放的核心纲领,“十五五”规划将人民币国际化提升至战略高度。具体路径包括:构建自主可控的跨境支付体系,减少对SWIFT系统依赖;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计价结算中的使用比例,重点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币使用;提升人民币在储备货币中的份额,通过双边货币互换、主权财富基金配置等渠道推动;深化资本项目开放,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扩大QFII/RQFII额度、优化沪港通/深港通机制等。
潘功胜行长在2024年11月以来的金融工作报告中强调,将“稳慎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全面提升人民币计价、支付、投融资、储备等国际货币功能”。当前人民币在支付领域已跻身全球第四大活跃货币,但在投资、储备领域与美元、欧元仍存在差距,需通过资本项目开放、金融市场深化等举措突破瓶颈。
跨境支付体系建设进展
CIPS系统(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二期工程已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均处理量突破1.5万亿元。数字人民币跨境试点在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等地取得突破,实现跨境消费、贸易结算等场景应用。本币结算机制(LCS)在东盟、中东等地区推广,减少对第三方货币依赖。
四、外汇市场供求平衡与跨境资金流动
银行代客结售汇动态
9月代客结售汇顺差517.6亿美元,创2020年后新高,其中货物贸易项下贡献724亿美元顺差,服务贸易逆差收窄至80亿美元。结汇率71.1%、购汇率63.3%的差距扩大,反映市场主体持汇意愿下降、结汇需求上升。10月银行代客结售汇基本平衡,外汇市场供求自主调节能力增强。
跨境资本流动特征
证券投资项下,外资10月净买入A股规模较9月收窄,但债券市场外资连续5个月净流出,主要受中美利差收窄、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影响。直接投资方面,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保持稳定,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多元化趋势。南向资金10月流出规模降至848.8亿元,显示港股通机制下资金流动趋于理性。
五、年末汇率走势预测与策略建议
综合内外部因素,预计11月至年末人民币汇率将呈现“温和升值”态势,中枢逐步下移至7.0附近。主要支撑因素包括:美联储降息周期延续、中美经贸关系稳定、人民币季节性升值动能、中间价调控策略优化等。风险因素需关注美元指数波动、地缘政治风险、市场主体行为变化等。
策略建议方面,企业应加强汇率风险管理,运用远期、期权等衍生工具对冲汇率风险;个人投资者可关注人民币资产配置机会,把握汇率升值窗口;政策层面需平衡汇率弹性与稳定,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同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开放协同发展。
2025年10月,人民币汇率在多重因素交织下展现韧性,CFETS指数创新高、中间价突破7.10关口,彰显中国外汇市场的成熟度与调控智慧。11月及年末,人民币汇率有望在美元指数震荡、中美关系稳定、季节性因素推动下温和升值,全年或收于7.0附近。未来,随着“十五五”规划实施,人民币国际化将进入新阶段,资本项目开放与跨境支付体系建设将协同推进,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有望进一步提升。在此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外部风险变化,完善市场调控机制,引导市场主体理性预期,推动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亚汇网编辑:慧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