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河南杞县高考替考事件已查实高考替考考生127人,截至18日晚,经过公安机关积极侦查,调查控制了23人,其中5名学生家长,1名媒体报道中出现的豫BQW车主兼司机,1名主考、12名监考和4名起中介作用的教师共17名教师。目前已有9人供述承认涉案。
虽然高考防止舞弊的技术日趋完善,但替考等舞弊事件仍然年年发生,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内部失守,金钱和权力的介入让本应公平的高考变得不再神圣。
有钱能使鬼推磨利益驱使无疑是高考替考的源动力。仅拿此次河南杞县替考事件为例,买通关系,打点一个考场起码7万;“枪手”的价码——考上二本两万,一本三万,重点一本五万,如果考上了全国名校,酬劳还可以商量。
由于考场普遍采用指纹验证机,替考组织者专门为“枪手”准备了一个以假乱真的指纹膜。在杞县替考过程中,有替考生指纹发生问题,但后来监考老师依然放行,这其中无不是金钱在起作用。
不仅如此,历年曝光的替考案中,总有大批公职人员涉案,其中多来自公安、教育系统,尤其是这两系统中的户籍部门和招生部门。
广西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周可达指出,内部的失守,是多么严谨的制度和多么先进的技术都无法规避的,总会有漏洞的存在。要想真正杜绝高考替考现象,从内部严厉打击内鬼最为关键。
违法成本待提高高考替考带来的不公平和负面影响显而易见,但违法成本又有几何?如何才能堵住高考替考这个“黑洞”?
教育部要求河南省教育行政部门,对相关考点考试情况进行视频回访调查,对相关考点考生试卷进行全面排查。同时,要求武汉有关高校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对校内工作人员、在校学生进行调查。
教育部表示,一经查实,将对此事涉及的教育系统工作人员,一律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绝不姑息。同时,对伪造、变更身份证准考证以及其他证明材料,由他人代替或代替考生参加考试的,一律取消本科考试所有科目成绩,并视情节轻重暂停其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3年。对替考的在校大学生,将给予开除学籍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周可达认为,虽然每次高考替考都会对部分人员进行处理,但替考现象依然屡禁不止,除利益驱动外,跟违法成本低有很大关系。每次替考事件暴露后,对一些涉案的公职人员大多调离岗位了事,不足以起到震慑作用,加上巨大的金钱诱惑,让很多人铤而走险。
相关报道武汉警方锁定河南替考案策划组织嫌犯非武汉高校教师系河南人记者19日从武汉警方获悉,引发全国关注的河南高考替考案件调查工作有了新进展,警方已锁定一名参与策划组织的嫌疑人。这名自称是武汉某高校“李老师”的嫌疑人系河南人,不是武汉高校教师。
目前武汉警方已组织警力,以洪山区公安分局为主成立专班,对这名组织者的上线继续展开侦查,大学生“枪手”情况也在调查中。
链接那些年,我们获晓的高考替考事件事件一:2008年,甘肃天水发生23名考生替考事件。经调查,高考替考生全部为山东籍,来自同一所中学,由两名老师带队从山东到天水替考。
事件二:2011年,广西梧州市成人高考查获15名替考“枪手”。
事件三:2012年,河南查出25名高考替考者。
事件四:2014年高考前两天,山东省18名大学生打算到河南做高考“枪手”,还未动身就被济南警方抓获。6月5日,山东省济南警方抓获了计划跨省组织高考舞弊的嫌疑人王某及其招募的18名大学生“枪手”。
评论替考中的道德滑坡同样值得警惕河南杞县替考案一经曝光,人们不禁质疑:改制度、用科技,为何多年来还是没有堵住高考舞弊?这些替考的大学生和老师们为什么总是心甘情愿参与其中?
其实,高考舞弊并不算新闻,在利益的诱惑下,多方串联的集体舞弊案近年来也屡有曝光,然而人们还是从曝光的视频中震惊于此次替考案件中当事各方的坦然和从容。替考的大学生们为了不菲酬金很快选择以身试法,替考组织者对监考老师们的劝说显得如此理所当然,被劝说人甚至没有一丝违法的罪恶感。在各方的“积极”参与下,道德和法律在与利益的碰撞中,再次输得一塌糊涂。
高考舞弊案自然值得我们关心,但在这次替考案件所体现出来的道德滑坡却更令人忧心。为了金钱,老师可以为替考叫嚣买卖公平公正;逾百名大学生甘冒违法风险成为“枪手”;监考人员对舞弊视而不见,丧失了基本的职业操守。钱与道德、公正的交易俨然实现了双向皆通,公平正义受到极大损害。
打击高考舞弊,提高违法成本应属必然,止住道德滑坡更有必要。完善制度设计,或可堵住漏洞减少舞弊案件的发生,但唯有通过道德的力量,才能让大学生们主动拒绝替考,让监考老师抵住违法者的利诱,让作弊者无从下手。